0757-29291133、29291136、18923219518 mykf@my-fin.cn 8:30 - 17:30

明钺观点

主流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表现及近期回撤成因剖析

自11月以来,债券收益率大幅飙升引发债券市场剧烈震荡,除了债券基金净值大幅回撤外,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,部分甚至已跌破1.00元。曾在民众心目中“保本保息”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何出现信仰的崩塌?债券下跌与银行理财产品下跌又有怎样的因果与联动?今天我们来剖析一下其中逻辑。

本轮债券下跌的原因:


1、通胀与基本面预期向好的变化,债券吸引力下降,导致债券遭到抛售,价格下跌;


经济基本面预测和通胀是影响债券定价的因素。当经济预期趋好,资金趋向于抛债券买其他风险收益更高的资产,债券买盘少了,债券价格下跌。近期防疫政策(11月10日优化防控二十条)、楼市新政(11月11日“16条”、11月14日商业银行支持房产“合理使用预售监管资金”)的相继推出,都利于中国经济复苏,对债券市场而言均是明显的利空,当债券的性价比逐步下降,聪明资金趋向于抛债券买入其他风险资产,造成本轮债市下跌。


同时,今年以来国内消费价格指数CPI走高,欧美央行还将持续加息抑制通胀,这给货币政策收紧埋下伏笔。11月开始银行间流动性转紧,降准期待未落地,这对债券价格进一步形成打压。

来源:Wind


根据债券定价逻辑,当市场预期利率上行,那么债券价格下跌,反之亦然。自11月以来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.65%攀升至2.842%。受国债收益率影响,债券价格出现一波急速下跌,从10月31日101.77大跌至如今的99.7,跌幅高达2%。


10年期国债收益率:


10年期国债期货:

来源:Wind


 2、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潮加大了债市的波动,形成负反馈。


债券价格下跌,从而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,对于诸多本来求稳的银行理财投资者,面对净值的持续缩水,因恐慌心理与认知不到位,使其加快赎回银行理财产品。理财产品的“挤兑”式赎回又引发抛售债券,造就了这一轮大额赎回的恶性践踏循环。


各大银行理财产品表现

我们统计了各大银行不同期限的部分产品,截止到2022年11月16日,相关情况如下:


注: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各银行官网公开信息


从以上几大行的数据可以看到以下特征:


1、长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低于短期理财收益。这个主要与长期限的产品大部分有一部分权益比重,今年的股市表现拖累了整体的收益;


2、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在1.5~2.5%之间,但是最近一个月的回撤基本是创了历史记录,部分产品最近两周回撤侵蚀了30%的年度收益率;


总的来说,今年以来各期限的产品收益率不超过2.5%, 此轮的损失可能需要3-4个月的时间来修复。

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剖析与回撤主因

1、底层资产主要为债券和非标准化债权


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一般多数是债券、银行存款、非标准化债权、权益类资产等,筛查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及其产品运作数据,也不难发现大多是固定收益类资产(普遍占比约60%或以上),因此债券市场变化对银行理财产品影响极大。


来源:国信证券,《新增理财投资受限点评,行业分化是大势所趋》


截至2022年6月底,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.81万亿元,其中投向债券类、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.58万亿元、2.27万亿元,两者合计占总投资资产的比重超过70%。


2、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来临


《资产新规》出台,底层资产的波动将真实反映在净值中,客户的盈亏均实现透明化。

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

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,投资者应该怎么办?


1、理性看待银行理财净值波动,银行理财产品“保本”、“刚性兑付”的大时代已过去;


2、降低投资回报率预期。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不断下降,未来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大趋势也将继续下行;


3、选择产品时,需要认真了解底层资产的波动性与具体资产结构与比重;


4、任何单一资产或单一策略都有其特定适应的市场环境,当环境改变,其收益来源也将发生改变。所以底层资产过于单一的产品,有时看似安全,实则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;


5、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,可以配置底层多元化的低波动FOF,改变单一配置结构,多元化资产配置已是大势所趋。


综上,购买任何理财产品之前也需了解清楚自己的期望收益,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对产品进行定位,还需要了解清楚所投产品的底层资产,认真阅读《产品合同》、《风险揭示书》、《产品要素》等文件,建立长期投资理念,并降低投资回报率的预期,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市场波动。